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社科、软科学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项目性质:省级重点
项目编号:D20095001
项目负责人:刘晓欢
项目参加人:向 丽 陶济东 詹华西 姜新桥 吴晓红 孙 俊 尹 喆 杨旭东 朱雄军 席 波 江 群
研究时间:2009年—2011年
项目结题情况:已结题
项目研究简介:
课题围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实践研究,构建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体现院校专业特色并具有示范作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框架,探讨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内涵、设计开发规律及其在高职院校实施的适应性,创新了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
一、研究内容
1.关于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探讨
课题阐述了“工学结合”的历史和内涵意义;分析了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架构的要素和特征并提出了“多样化的工学结合课程实现方式”的概念,认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即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是典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如“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双证课程”等,其中源自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最具代表性的。工学结合课程的内涵及特征,决定了必须建立一种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作开发机制,包括: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主体的确立;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理念与方法的转变;相关的制度的建立;课程开发的资源平台的搭建等。
2. 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
(1)形成“科研带动、专家指导、校企共建、全面推进”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方式
课题组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领域课程为例,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制定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如编制《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指南》、《课程开发操作流程》、《课程标准框架意见》等,在数控技术等7个专业中按照课题研究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路与流程进行实践,并指导全校课程改革,形成了“科研带动、专家指导、校企共建、全面推进”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方式。
(2)创新了工学结合课程的整体化设计
完成了三个层面工学结合课程的整体化设计:
一是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制定充分体现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体系方案(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从人才培养的顶层和系统的角度,对课程体系及其支撑条件和实现要求进行整体设计,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标准。
二是课程标准建设——通过课程标准建设来规范和深化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组深入研究了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结构及制定方法和要求,提出了“课程标准框架意见”,在示范性重点专业实施,并在全校推广。
三是整体化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学习资料、教材、学生工作页、考核方案、课程教学环境等。为了落实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课题组针对一个学习领域即一门课程提出了整体设计思路;在实践中提出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单元设计的理念与方法;通过对典型教材的分析,总结高职项目课程教材、学习领域课程教材和“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体例,为学校教师教学提供了参考意见。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在我国高职院校实践中所面临的局限性及问题分析
二、成果及应用
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完成7个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37门核心课程标准,公开出版教材28本、校内教材3本。
专著《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选编》(天津大学出版社),将课题组近年来在工学结合课程方面的理论研究、开发实践等方面的成果完整呈现,既可作为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的参考用书、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以及教学管理与课程开发的学习资料,也可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进行课程建设的参考。该书在2012年1月举行的湖北省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成果展示会上受到广泛好评。
数控技术、光电子技术、纺织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空中乘务等7个专业按照课题组提出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路与流程进行实践,完成了课程方案、核心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并带动了全校各专业的课程改革。课题组成员多次受邀在省内外高职院校交流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经验,为兄弟院校提供课程开发指导。